从“各美其美”到“同频共振”,长三角理论工作领域首个“共同体”成立

从“各美其美”到“同频共振”,长三角理论工作领域首个“共同体”成立

hyde12345 2025-08-22 装修禁忌 2 次浏览 0个评论

近日,长三角又多了一个“全国首创”——在“理论高地”南通,长三角三省一市共同发起成立“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理论研学传播与协同创新实践共同体”。经济、教育、生态等领域的共同体并不鲜见,理论武装工作领域的共同体在长三角地区还是首创。对于理论工作围绕中心、服务大局,特别是与国家战略深度对接,找准定位、更有作为具有重要意义。

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,不仅需要政策协同与资源整合,更需要思想共识的再凝聚与理论支撑的再强化。“共同体”的成立,标志着长三角地区的理论武装工作不囿于“各美其美”,而是主题聚焦、目标一致,与国家战略同频、与发展实践共振,合力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思想动能和实践伟力。

壮美蓝图起于工笔作画。“一体化”和“高质量”是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两个关键词,但具体到方法论,还有大量的理论课题亟待深化研究。譬如,在新质生产力赛道上如何实现产创协同而非零和博弈?跨行政区域如何优化利益分配机制?新型飞地经济模式的实践困境与制度突破……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“落地”阶段,还有很多现实之问亟待实践破题,在研中学,在学中研,在理论指引下求索,在发展实践中印证,正是理论武装工作的价值所在。

宏大叙事须有微观表达。“一体化”既是将来时更是进行时,可感可知的实践成效,比抽象的理论更加能凝聚共识、形成合力。理论工作者用“沾泥土、带露珠”的语言,将国家战略解码为可感可触的发展图景,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象故事,“一体化”便不再是文件中的术语,而是生产线上的协作、创业者眼中的机遇、百姓生活中的红利。思想认同的浸润,将从根本上破除思想藩篱,进而为政策协同奠定更深厚的民意根基和更广泛的社会共识。

“共同体”的价值还不止于此。围绕长三角一体化的一些重点研究课题,是理论工作者对国家战略的深刻回应;而“共同体”搭建的跨区域学术对话平台,有助于孕育新的理论生长点。当三省一市以思想共识破除行政壁垒、以理论共振凝聚发展合力,区域一体化便拥有了超越政策协调的“内生动力”。可以想见,未来“共同体”若进一步推动理论成果转化为政策建议,或将形成可复制的“长三角经验”,为其他区域提供借鉴。更重要的是,这种理论工作的协同探索,将为破解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复杂命题,提供更具效能的“工具箱”。

长期以来,理论武装工作中存在联而不紧、合而不融的现象,体现在区域间的“各美其美”和领域间的“术业专攻”。例如,沪苏浙皖各有理论专攻,却难以形成合力,研究成果“藏在深闺”,传播效能大打折扣。如今,“共同体”搭建起了一个广阔平台,探索尝试通过社科理论界与新闻传播界跨界融合、“理论+实践+传媒”三方联动的方式开展理论研学和传播,从生产关系层面促进各类理论资源要素活水畅流。今后,南通“理响通城”品牌矩阵可与上海“长三角智库联盟”联袂,推动理论武装由“谋一域”而至“谋大局”;浙江的数字经济研究案例可与安徽的乡村振兴实践样本互鉴,催生出跨区域解决方案;高校院所的“理论高塔”与基层实践的“田间地头”也能贯通,促成“供给侧”与“需求侧”的精准耦合,打通理论成果运用的“最后一公里”……这种“化学反应”能够打破学科、地域、层级的藩篱,让理论工作不再是一个个“独角戏”,而是一整台“交响乐”。

理论的伟力,终将在实践中绽放光芒。“共同体”的成立,推动长三角一体化从“物理融合”迈向“思想共振”,为全国区域协同发展树立了“以思想之力破题”的鲜活样本。它启示我们:理论武装绝非“软任务”,而是高质量发展的“硬支撑”;思想协同绝不是“虚概念”,而是破除壁垒的“实路径”。期待在“共同体”的助力下,更多思想火花喷涌而出,不仅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注入澎湃动能,更将为全国区域协同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“实践样本”,真正彰显和发挥好“动力源”作用。

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,本文标题:《从“各美其美”到“同频共振”,长三角理论工作领域首个“共同体”成立》

每一天,每一秒,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!

发表评论

快捷回复:

评论列表 (暂无评论,2人围观)参与讨论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